top of page

視而不見的都市風景

  • 作家相片: peis1230
    peis1230
  • 2022年2月1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葉佳蓉

《大風景地》的第二檔展覽——光滑城市,選上的是台灣的第一大都市,台北。光滑這樣的形容詞原先是來自高度開發的大都會,其乾淨、明亮的印象而聯想到的。但是在展覽中我們看見的卻是被光鮮亮麗的外表所遺忘的都會角落:夾於高樓大廈中的老舊建築物、用於尚未完成建築物的鷹架,象徵未完成的建物模型等等,與其說是光滑,不如說在展覽空間裡藉由呈現光滑平面上的皺摺,這些皺褶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視而不見的都會樣貌。

  整個展場可以大致分成兩個一大一小的相連展間,在大展間中架設的傾斜垂降布幕將空間分隔成兩大部分,由左向右傾斜垂降的布幕所製造的高低差,讓左半邊的展場呈現類似被包覆的狀態,白色布幕變成一層天花板,作品就被放置在布幕的下面,也像是布幕的內部;右半邊的展場則利用布幕的背面進行了影片的投影,可以感覺到布幕正反兩面不同的氛圍。在這樣的切割之下,這層布幕彷彿隔離了都市的外表和內在,由建築和道路構築而成的都市結構彷彿是外殼,它具有世界各大都會都能感受到的同質性:被高樓切割的天際線和穿梭其中的地鐵,以及霓虹燈交替閃爍的微光等。而布幕內的裝置則相對於這些硬體框架,對身於其中的市民生活做了描述,除了物件陳列、也利用影像作品企圖探討都會人口的生存樣式、思考模式以及價值觀。至於另一個較小的展間中陳列的作品則從另一個面向來接近「都會」這樣的主題,觀眾可以見到被透明塑膠箱裝起土壤和植物,連根莖和葉片都在掙扎著呼吸;也會發現小展間陳列了印有各式圖案的明信片,供大家任意選取明信片書寫並投進現場信箱,明信片將會被展示然後寄到觀眾指定的地方。作品調性的差異也在展間分隔中被清楚地區別,呈現出一種類似展中展的氛圍,然而,這個展中展的呈現方法之突兀讓人不禁好奇當中的策略究竟何在?

  大展間中的作品和創作論述中所提到光滑城市這樣的概念較為貼和,在光滑布幕所隔出的空間裡,投影在布幕背面的是熟悉的日常光景:搭乘捷運的經驗,耳熟能詳的是列車在出發關門時、行進時、到站時的聲音,但眼前見到的畫面卻是失焦的、看不清究竟身處何處的畫面,這並不是在行進中移動的風景,每一個畫面迅速地擦身而過;而是一種更接近在移動時,心不在焉的旅客在腦海中所映見的影像,在慣性的移動中對於移動本身的疏離,在熟悉的光景中對於光影本身模糊的處理;這是對於每一個旅人的經驗的敘述,在熙熙攘攘的過客中,對每一個通過的物件都沒有感覺,在作品中所呈現的這種無感覺,正是都會靈魂的寫照:空虛、匆忙,在點與點之間移動,但是每一段移動本身都沒有意義,比起對於都會的反感與逃避,身處其中卻沒有反應顯得更加冷漠。相反的,在布幕的另一面,老舊行李箱裡裝的是被城市遺忘的角落,每一個行李中都有都市中某些人物的故事,藉由物件的陳列,展示不為人知的台北。舉例來說,行李箱中放的是台北的潮州同鄉會的照片和物件,同鄉會的成員大都是舊稱外省人士但其實已經在台北度過大半輩子的老兵,他們在自己所身處的都市中創造一個異地,藉由自己的想像來呼喚一個不存在的記憶中的故鄉,而這樣的皺褶,在大都會台北當中其實屢見不鮮,但這些夾縫卻自動地被其他市民忽略,就好像展場中時而不時出現在角落中的建築物模型,似乎看見但是又沒有看見,都是日常風景,但卻被選擇性感知,忽略其實是觀眾自然會去做的事;這種放大平時被忽視的角落的操作方式,對冷漠而空虛的都會靈魂做出了一種呼喚,呼喚每個人自身敘事的本能,在外地移民比例極高的大都會中,市民都有可能帶著對某個故鄉地的想像來到這裡,行李箱中陳列的每一個物件都有可能是每個人生命經驗中的某種投射,相較於這些行李箱裡面的故事,更多的可能性其實是來自於觀眾自己的對物件的投射,每一種不同詮釋都在重新啟動因為都市生活而封閉已久的想像力,而這些能力本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意義結構的能力,這也是讓人可以從感官知覺的刺激,轉變到抽象語言的文化建構的能力,但是在被慣性所鈍化的生活中我們都已經忘記它許久。

  更進一步地,作品所討論的議題從都會生活樣貌更深入地去探討了大都會市民的思考模式,在一個介紹台北的觀光影片作品中,大玩了諧擬的遊戲,一見似乎是一段對於台北的介紹,但內容卻諷刺了都市中,有薪中產階級所幻想的生活方式是不在乎都市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甚至也拋棄歷史文化的:亞熱帶的台灣竟然最流行歐式的建築,不下雪的地方也要蓋起尖尖的屋頂和暖爐,而且這還被形容成所有市民最喜歡的居住模式。這段觀光影片呈現出都市人口的思考完全被生活風格所引導,所有的品味和價值觀建構,都來自一種對於生活風格的追求甚至是對於消費能力的證明,而非來自對於在地的環境認知和地主認同的關懷。巧妙的是,這樣的觀光影片,反而比官方單位所準備的觀光宣導短片或文宣,更接近實際都會人口的價值觀:比起無法改變的環境和地理特色,不如想辦法充實物質的滿足。在官方宣傳裡那些透過精心設計與編排所呈現出的台北,其實只是一種國家在建構自我認知時的幻覺,藉由去想像一個外國人的觀看,來做出一個「給外國人看的樣子」,與其說是外國人想看的樣子,其實更接近國家自身所希冀自己被看見的樣子,這樣的幻覺甚至連觀光客都可以輕易的看破,只有製作影片的政府樂在其中,而這個作品藉由這樣的擬倣除了對觀光影片進行了一種批判,其實也是對於一般市民價值觀的一種檢視,影片中有點詼諧但是卻很諷刺的那些現象,不僅只得到市民的會心一笑,並且能夠給人重新評估自己生活方式組成的機會。光滑城市,一個關於都會生活樣貌的描述,呈現的不只是外觀硬體的模樣,更是內在軟體的形塑,身為一個彷彿行屍走肉的都市靈魂,我們都怎麼感知自己的生活?在展覽當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將自己抽離高樓大廈的都會叢林,進入都會文化的核心,採取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去想像和思考平時視而不見的都會風景,或許是這樣的視野開啟,成就了大風景地。

  在整個展覽中略帶異質的就是小展間中,明信片寄出的互動作品,觀眾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明信片,寫上自己的想法並投入現場的信箱,藝術家會將這些明信片作展示之後寄給收件人,有人將明信片寄給自己,也有人將明信片寄到海外,觀眾的社群結構在這個作品中得以窺見:來看展的觀眾不一定都是都會中的在地居民,有一部分其實是來訪台北的旅人。這些明信片成為一種對於台北的都會定位,因為旅人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都市的易達性和都市所提供的「機會」多寡,不論這個機會將是觀光旅行上或是經濟就業甚至求學深造,如果不是一個大都會,很難在一個展覽中聚集到一定比例的過客旅人,這現象就更確立了光滑城市做為一個對於大都會的討論之充分條件。然而,不論這個作品呈現出台北有多少程度的都市化或國際化,展覽本身所造成的動員都是明確而可見的,以一個把展覽推往更遠的方式來說,「大風景地」顯然為自己將來的走向留下了伏筆;經歷《大風景地I》和《大風景地II》,下一次,「大風景地」會選上哪一個城市我們還不知道,但可以想見的是,對於當代都會的觀察和注視,將會是持續而不間斷的。

Comments


Hsu Pei- Cheng | 許 旆 誠
contains information about the artist. © 2022 Hsu Pei- Cheng All rights reserved.

  • Instagram的 - 灰色圓圈
  • Facebook的 - 灰色圓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