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記憶與風景
- peis1230
- 2022年2月1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許旆誠的敘事性繪畫
文/莊偉慈
如何透過藝術創作反映所見與思維,是每一位藝術家時時刻刻在思索的事情。在許旆誠的畫作裡,藉由作品內容的體現得以構成藝術家自身的美學映證。許旆誠的作品並沒有特定的形式,亦不追求擬真的影像或繪畫技巧的炫技,其形式即為內容,簡而言之,他的繪畫在於展現其美學意念與生命經驗。
許旆誠成長於一個藝術家庭,父親、母親與姊姊分別從事雕塑、文學與藝術創作。在他的習畫過程中受到作家雷驤的影響特別深。許旆誠說,他的藝術生涯受雷驤啟蒙,也許正因為從小浸淫在藝術與文學的環境,因此他對於文字與小說的感受也較為敏銳。誠然,在許旆誠的畫作中常可以觀察到一定程度的敘事特質,甚至是帶有自傳性質的描繪。然而在與自己的作品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許旆誠仍在某種程度上投入了自己的主觀,這種主觀是來自於畫家在作畫時會預先決定的視角和印象,同時在主觀之外又加入觀者同樣也熟悉的符號。這樣的操作手法,讓我們在觀看許旆誠的作品時,總是會來回於陌生與熟悉感之間,在兩極的擺盪下展開對許旆誠作品的閱讀。
在「公園」、「住過的地方」以及「學校」等系列作品,許旆誠大多在描繪與自己生活有所連繫的場景。這種與自身相關的作品內容,是藝術家藉由創作回溯生活的紀錄,亦可以說是一種後設式的觀察。因為這層帶有自傳性質的描繪,讓許旆誠的畫作看起來總像是在描寫一個記憶中的、已成過去式的場景。「公園」系列的無人場景像是描繪夢境,但也可能是在描繪人潮才剛散去的空盪場所,畫面中殘留著人的氣息與溫度,彷彿場所本身也有自己的生命。至於許旆誠在畫作中刻意置入的文化符號則召喚觀者的肯認,場景因而從藝術家所觀視的位置轉而成為可供觀者投射的空間。
「學校」系列儘管有著濃厚的紀錄意味以及相同的歷史記號,但許旆誠在畫面上的處理又刻意加入了「漬」,「漬」的使用在觀看作品的經驗上是種符號性相當強的語彙。「漬」不僅僅是標誌了作品本身的時空與觀者之間的距離,連同有時出現在畫面上的斷裂與馬賽克處理,也意味著圖象的殘缺與毀損。許旆誠提到,他在作畫時不僅僅是去構築一個與觀者可能共有的記憶場景,「漬」和馬賽克圖象,分別也與人們的生活經驗與當代的視覺經驗有關聯。
此次在「島嶼誌」系列,許旆誠不再描繪都會中可見的場景,但關於生活的經驗或是對生命的體會卻是不變的。從許旆誠對於島嶼的想像與文字敘述可以發現,在新作中他聚焦在人與人之間的狀態,並思考著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如果說藝術品的氣質總是潛藏著藝術家的心靈狀態,那麼從許旆誠的作品中仍可找到他對生活的思考。比如〈潛匿的相遇〉裡,兩個孩子分別站在屬於自己的島上,他們看似分離,然而藉著五色旗以及在島嶼下方的根莖聯繫著,畫面透明而輕盈,作者似乎像是在描繪一個遠方的故事,但卻又像是對著觀者自白,訴說著在當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每一筆都透露著幽微而細膩的情感。
身為「大風景地」的成員,許旆誠對於社會事件與環境的關注也有自己的觀點。儘管那並非是衝撞式的展演,但在〈沉默的螺旋〉與〈令人懷念的未來〉也出現了如寓言故事般、又隱隱呼應現世的敘事軸線。
許旆誠是個說故事的高手,對他而言,「時間感」與「故事」始終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兩個元素。面對繪畫,許旆誠不把故事說滿,他把空間留給觀者,期待故事能穿越作者與觀者之間,形成共振的可能。
Comments